top of page

最新市場動態


ree

Uber表示,登陸香港已有7週年。自2014年起,Uber司機夥伴與香港乘客乘搭了8億公里,圍繞香港周長超過70萬次,相等於從香港飛往東京30萬次,Uber亦公布了一些司機與乘客乘車習慣與喜好的數據。


Uber香港區總經理鍾志霆表示,「過去18個月,我們與交通業和的士業界合作,進一步推動網約車服務的創新。在應用程式上,我們亦就疫情及不同生活所需重新設計並推出了升級安全功能,更有效保障 Uber 乘客和司機夥伴的安全。」


港人愛夏天出行


Uber司機夥伴透過Uber Assist旅程,共已接載近29萬名長者或有特殊需要人士。自2020 年8月,已有超過10萬隻「毛孩子」乘搭UberPet出行;當中1位「毛乘客」更乘搭 Uber Pet達344 次,平均每月超過 24 次。

乘客方面,過去一年內,其中1名用戶在一周時間內乘搭Uber高達152次,每天平均乘搭21次。根據記錄,用戶出行次數最多的日子分别是5月29日,其次是5月22日和5月15日,也就是1年中最炎熱的幾天。


活躍的士司機夥伴增長8倍


目前,香港Uber Taxi佔全球Uber Taxi業務量25%以上,全球排名第一。Uber表示,將持續加倍對的士業界的投資、與行業持份者合作提高的士業界的整體服務質素、並投入更多資源推動香港網約車服務。自Uber Taxi推出以來,的士司機夥伴的註冊人數增長了27倍,活躍的士司機夥伴人數增長了8倍。


新註冊司機夥伴增加12%


自2020年9月起,新註冊的司機夥伴增加了12%。香港的Uber 用戶對司機夥伴的平均評分達4.9分(滿分5分)。過去12個月,Uber用户支付了超過800萬港元的貼士,以感謝司機夥伴的服務。


圖片:香港經濟日報


原文資料來源:

 
 


ree

近兩年新冠疫潮期間,人們習慣用「外賣App」解決食飯問題,不過其中一個龍頭平台foodpanda過去兩日爆發大罷工,本地數百名「騎兵」和「步兵」拒絕接單,抗議大幅減薪;這亦關乎經營者在疫情初起時,為爭生意高薪「招兵」,但當餐廳堂食市道恢復,就下令裁減「軍費」。另一邊廂,英國倫敦面臨勞工短缺,網約車Uber宣布加價10%至25%,變相加薪留住司機。這兩宗新聞一減一加,看似方向相反,卻皆反映「燒錢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成疑。


燒錢經濟模式嚴峻考驗


根據不同機構調查,foodpanda屬香港兩大外賣平台之一,與Deliveroo叮噹馬頭;前者的吉祥物是一隻熊貓,後者則以袋鼠為logo,雙方外賣員私下都自我戲稱為「熊貓」和「袋鼠」。自疫情爆發後,餐廳堂食多限制,街上常見到身穿「熊貓戰衣」或「袋鼠制服」的外賣員頻撲送餐,兩大兵團為不少市民解決食飯問題。


日前foodpanda忽然「兵變」,全港各區數百名外賣員集體拒絕接單,令該平台程式一度癱瘓,用戶在App頁面只看到「沒有餐廳可供選擇」訊息。事件導火線為foodpanda近月多番調降外賣員接單底薪,電單車騎手(俗稱「騎兵」)每張單由去年高峰期的60元,到今年11月降至38元,減幅達37%;步行外賣員(步兵)更由45元削至22元,減幅超過50%。


據一批「熊貓步兵」指出,他們以往如搏命工作,每日做10至12小時,收入可達800至1000元,每月約賺2萬多元,儘管辛苦,汗水有價值;但減薪後,就算搏足14小時,每日收入仍縮減到500至700元左右。他們指foodpanda除減薪,還嚴格執行各種懲罰制度,例如送餐若遲了幾分鐘,又或者被用戶投訴,外賣員動輒會遭平台「扣分」,令日後獲派單量減少,變相「罰停賽」,進一步影響收入。


foodpanda方面則解釋,調降外賣員接單底薪之同時,其實調高了「繁忙時段服務費」,意在鼓勵外賣員在peak hours為用戶提供更滿意和及時服務。該公司強調,外賣員若積極於繁忙時段接單,整體收入可望「不跌反升」。但觀乎近日「兵變」事件,外賣員對此番講法顯然並不買賬。


今年以來,各大外賣平台都有減薪趨勢,只不過foodpanda力度最大。本港的外賣員多屬自僱身份,且通常會同時兼做「熊貓」、「袋鼠」和「U記」(Ubereats)僱傭兵,哪個平台多單、高薪便去哪裏開工,但近月各平台同步減薪,這些兵哥有感長此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披起熊貓戰袍發出抗議呼聲。


在地球另一端,英國和美國現正陷勞工短缺,特別是各類「搵食車司機」嚴重不足(疫情期間不少司機退休或轉行,「解封」後霎時間難以補足新血),筆者兩個月前便寫過〈揸貨車搵食高薪過律師〉一文,提到英國有超市開出逾5萬鎊(超過50萬港元)年薪,禮聘貨車大佬。


在連鎖效應下,近日輪到的士和Uber司機供應緊張(部分人轉去揸貨車),現時在倫敦截的士,幾乎難過高峰期的澳門;即使是用Uber召車,繁忙時間往往彈出「暫無司機服務」,甚至落單獲司機確認,亦隨時會被cut order。有見及此,Uber自上周四起大幅調高倫敦地區車費10%至25%,該平台的機制跟外賣App略有不同,司機收入直接與車費掛鈎,Uber從中抽佣(外賣App則由平台收錢,再付薪予外賣員),所以今次加價等於為司機加薪,希望留住車手維持服務。


「蝕頭賺尾」未必打得響


「熊貓兵」減薪和Uber司機加薪這兩宗新聞,看似南轅北轍,實乃關乎「燒錢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平台型企業最初不惜「鬥燒錢」搶佔市場,一邊高薪招兵買馬,一邊向用戶提供超值服務,自己承受箇中虧損,期望待形成規模效應、淘汰其他競爭者後,便可「蝕頭賺尾」。


但現在看來,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例如香港的外賣App戰場不但未見汰弱留強,反而愈來愈擠擁,除了熊貓、袋鼠和U記,還有HKTV(現稱香港科技探索,01137)、Eatigo、E肚仔等新玩家不斷入場。面對競爭愈演愈烈,整體需求大致固定,外賣App難向用戶及餐廳加價,唯有從削減成本入手。尤其疫情放緩後,餐廳堂食生意逐漸恢復,各平台去年高薪招募的「兵團」顯得臃腫,須削減「軍費」。


相比之下,Uber在英國不愁生意,惟苦於不夠司機接單,今次加價後,倫敦繁忙時段Uber車費比出名昂貴之「倫敦黑的」(Black Cabs)更高,恐會變成小眾服務,不利達致規模效益。Uber今年第三季營業額48億美元,按年增71%;但淨虧損逾24億美元,蝕幅按年擴大118%,「燒錢」似看不見盡頭,且愈燒愈多。至於foodpanda母公司、總部位於德國的Delivery Hero,截至6月底第二季度淨虧損5.4億美元,按年多蝕116%,與Uber同病相憐。


就算是「燒錢經濟」最普及的中國內地,外賣App龍頭美團(03690)亦面臨嚴峻挑戰,被批評剝削旗下數百萬「騎手」福利待遇;近月作出改善之後,又遭用戶質疑外賣加價兼服務效率退步。該公司夾在中間兩面不是人,今年第二季勁蝕6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的25億元利潤大幅惡化,還未計在第三季被判處34億元「反壟斷」罰款。總的而言,平台型企業為用戶帶來巨大便利,但其「燒錢」模式的長遠可持續性則愈來愈成疑問。


圖片:信報 - 網上資料圖片


原文資料來源:

 
 

ree

泰加保險(6161)昨日發出公布,接獲保監局通知,要求集團旗下以的士保險為主的子公司提供外幣交易資料以檢視交易活動及策略,公司已暫停其外幣投資。集團表示,的士保險賠付率高,整個行業自2017年起皆錄得承保虧損,而外幣投資自去年中至今則是公司最重要的利潤來源,有助支持陷虧損的的士保險業務,因此正考慮停止續保現有的士保單,以應付可能長期被停止外幣投資而導致的財務損失。


泰加保險未有在公告披露,保監局要求提供資料的原因理據,保監局回覆表示,當局法定職能是要審慎地檢視其資本結構及償付能力,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局方一直以嚴謹的態度,確保保險公司遵守有關償付準備金、本地資產、投資政策及管理等的規定。局方又稱,現時市場上共有8家公司承接的士保險業務,近日雖然有個別營運者決定改變策略,但已有其他公司表示願意加入市場或增大現有承保額度,相信應不會出現的士缺乏渠道購買保險的情况。


保監:8家公司承保的士 市場不乏渠道

泰加今年上半年溢利為6885萬元,其中來自現貨外幣交易的投資收益就高達6100萬元。截至今年6月底止,泰加向持牌證券機構存入7.47億元,進行現貨外幣交易活動,現時已按保監局要求存回泰加的銀行帳戶。


保險公司為追求穩定回報,多數主力投資於固定收益資產。問及是否因為投資集中於外幣交易,引起保監局對保險資金投資的風險問題,泰加保險執行董事林烽回應稱,集團現大股東、安山金控(0033)董事長吳宇在2019年有意入主泰加時,已向保監局表示會投資外幣,公司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外幣投資,有定期向當局匯報外幣投資情况,因此對保監局的要求感到突然。



泰加:定期匯報外幣投資 對新要求感突然

至於外幣投資會否面臨較大風險,林烽表示泰加嚴格控制風險,只投資流動性較高貨幣如美元、歐元等的現貨交易,使用套戥策略而非單邊買賣,不會使用槓桿和持過夜倉,也設有止損點限制當日跌幅,認為可使風險較低。


翻查資料,在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泰加的士保險賠付率均超過100%,即使未計其他費用成本,的士保險的保費也不足以支付賠償。林烽指的士保單是「賣一張蝕一張」,因為的士司機老齡化嚴重,事故風險較高,雖然今年上半年賠付率降至65.3%,但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降低的士行駛,減少事故率,隨着疫情改善,近期賠付率已抽升至接近疫情前水平。


ree

ree

泰加上月底開始已不再承保的士新保單,指是風控措施的一部分。林烽表示,早前已有部分保險公司停止的士保單續保,泰加今年已多承保約千輛的士,較去年同期為多,而市佔也由年中約五成增至近期的六成。因為的士保單多做多蝕,為控制風險,集團亦正謹慎考慮停止續保,目前未有決定。該行正積極配合保監局,期望盡快恢復外幣投資。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圖片:明報新聞網


原文資料來源:

 
 
bottom of page